作者简介:黄祥丰,1956年只身从印尼回到祖国,就读于天津大学水利系水港专业。1961年大学毕业后投身于交通工程建设事业,历任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副院长、省交通厅贷款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公路局总工、济青高速公路工程监理处副处长、山东省交通工程监理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建设监理协会常务理事等。自1985起开始从事交通工程监理工作,是我国推行工程监理制度最早的监理工程师之一。
1997年,是主跨为210m、当时国内跨径最大的桥梁——济南黄河第二大桥建设的关键年。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多次冒着严寒,爬上37m高的主桥墩检查施工质量。经过周密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使主桥合龙段以精度高、高程误差小,受到交通部质监总站领导的好评。这位老人就是该大桥的项目总监黄祥丰。
1956年,不满17岁的黄祥丰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历经艰难,从印尼只身回到祖国。1961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港口、码头,公路桥梁的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自1985年筹备晏高公路起,开始从事交通工程监理工作,成为我国推行工程监理制度最早的监理工程师之一。
“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不论是工作,还是为人,他都保持着严谨朴素、谦虚和蔼的作风,不摆架子,不享受特权。两袖清风、一心奉献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监理人,可谓是山东监理人的楷模。”有人这样评价黄祥丰。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东省晏高公路被列为交通部第一批世界银行公路贷款项目。根据世行要求和国际惯例,该项目的建设必须实行国际通用FIDIC管理模式(即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这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公路建设史上也是首次尝试。山东省交通厅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任命黄祥丰担任该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主持引进和消化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且付诸实践。
黄祥丰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对FIDIC文件条款进行仔细体会、认真消化,再综合我国国情,主持编写了200万字、共五卷招标文件(英文),得到了交通部和世行专家肯定和好评,并成为交通部《公路工程招标文件范本》编写的重要依据资料。
在晏高公路实施工程监理的初始阶段,国内各主管部门和企业对FIDIC条款难以立即全盘接受,实施工程监理还需要一个理解与接受的过程,如果强行采用FIDIC条款处理所有事项,可能会引起难以预测的后果。因此,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他们提出了“在监督中体现支持、在支持中实施监督”的监理工作指导方针,并带领全体监理人员,认真学习并广泛宣传FIDIC合同条款,明确业主、监理和承包商三方的责任及关系,融严格监理于热情服务中,帮助施工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出色地完成了晏高公路的监理任务。
在济青高速公路建设期间,黄祥丰与世行派驻的外方监理工程师、各级监理单位密切合作,以“一丝不苟、科学公正、严格监理、监帮结合”作为监理工作指导思想,不断推动我国交通工程建设监理向国际标准靠拢,使工程建设整体质量良好,管理井然有序。
他还将建设监理理论与施工监理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用无土半刚性结构基层取代原设计含土颗粒较多的路面基层结构,既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设计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又为国家节约费用近50万元;提出了“石灰土回填台背”及“加强伸缩缝型钢,采用后开槽法安装”的伸缩缝施工工艺,一直困扰公路界多年的台背路基沉降、导致“桥头跳车”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该项工艺在以后的高等级公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了济青高速公路面层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和设计优化,以试验数据为依据,使得混合料更均匀、离析机率减少,大大提高了路面质量。
晏高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相继竣工后,黄祥丰先后担任了济德、潍莱、济南黄河第二大桥、济南绕城路西、环线、济南市纬六路跨铁路特大斜拉桥工程等总造价达7 0亿元的省内重点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创新,规范了监理程序、监理表格,使监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的道路。
退休后,因为割舍不下自己钟爱的监理工作,黄祥丰又先后出任滨州第二黄河大桥、文登长会口大桥(斜拉桥) 和青岛海湾大桥第六合同段等项目的监理顾问。还是一样地考察现场、进行调研、核对数据、审查图纸,一样地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他说:“既然选择了监理工作,就应该把它做好,否则就失去了工作的真正意义。”对于监理工作,他始终乐在其中。